赵勤在《十八岁的沉重》一书最后一段写道:“人生如路,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。”作为高三学子,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联想?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请结合你的高中学习生活体验,写一篇文章,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。
范文:
交织成梦的“荒凉”与“繁华
埃涅阿斯坐在甲板之上,一望无垠的蓝色洋面包裹着触目的荒凉。他不知道,史诗英雄的浪漫与梦想,正藏匿在这艘三千年前驶向意大利的船舱。
这艘小船蜿蜒而过,迭进历史的长河,幻化成芸芸众生生命的涓流。“破旧的船舱与桀骜的精魂”“荒凉与繁华”成为横亘在个体与人类面前的意义之问。世界何曾脱离荒凉?奥斯维辛的枪口、引发血案的香蕉、等待死亡的秃鹫……而荒凉世界的种种也同样宣告着个体在荒凉前的无能为力。赵勤用《十八岁的沉重》浸润着落败后的“沉重婉转”,苏轼用颠沛的一生诠释着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”,冰心用五四笔法演绎着“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”。苦难似乎将我们推向“荒凉之境”,雨井烟垣,茅封草长;而当我们的眼光从现实的“苦难”挪去,生活的本质又何尝不同样如是?我们如西西弗斯一般推石上山,在迷宫里兜圈,品尝着荒诞的毒药。
原因何在?韦伯说:“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。”“荒凉”之始出于我们自己——苦难与挫败原是因我们欲求不满,为万般诸事赋予可供自我取用的意义,意图指点江山、定义他物,从而深陷“意义之网”不可自拔,作茧自缚沦为“思想的囚徒”。面对“荒凉之境”,“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”的积极与坚忍固然可敬,但世间万象非人强力所为。与其视之为“荒凉”,不如泰然自若,因为“荒凉”“繁华”皆在本心,选择权无非交由意义充填,正如加缪借西西弗斯谈到:“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,也不是沃土。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。”
如此一来,“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”似乎并不必要,“荒凉”的背后可以是“繁华”,也可以是更深更远的“荒凉”,甚或是一片无悲无喜的“虚无”。然而,我们都像埃涅阿斯一样怀揣着对永恒与无限的理想,从来无法在意义的彼岸抛却血肉之躯脱身独骑,幻化为老庄之学的“纯任自然”,何况挣脱“意义之网”的行动本身也被赋予了意义。从生命流变历程来看,人“向死而在”的先验命运也注定了世事终会走向现实和情感意义的荒凉,万般过境,终有归期。于是,我们不得不在人生之路上竞相追逐,用肉身与情志的“繁华”去对抗死寂的“荒凉”,好叫存在的苦闷觅得暂时的安宁。但卓越的哲人不屑凝滞于此,他们意图在“荒凉”的现世之外再造一个可以容身的“精神花园”,正如鲁迅援引裴多菲的那句经典论述:“绝望之为虚妄,正与希望相同。”而“繁华”始于“荒凉”,且与其相抗、相融。踯躅前行在人生之路上,我们体味着“荒凉”,也同样品略着“荒凉”孕生的“繁华”、“繁华”内在的虚静中空。
朱自清面对荷塘月色美景生发叹惋:“热闹是它们的,我什么也没有。”而生活告诉我们的秘诀却是:“荒凉”纵然在,“繁华”吾心存;哪怕只有独属一个人的“繁华”,也可翩跹起舞,自洽圆融。落木千山,澄江一月,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,纵使岁月以荒芜和刻薄相欺。
远方是意大利岛,船上响起一阵歌唱。埃涅阿斯歌唱的是游荡的月亮、遭到亏蚀的太阳、人类的起源和百兽、雨和火、北斗星辰……大海的荒凉悠悠叙说着这段隽永、悠长的繁华。
备案号:鄂ICP备17009702号-1 联系方式:2645034912@qq.com
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内容均是网络转载或网友提供,本站仅提供内容展示服务,不承认任何法律责任。